产品知识

当前位置:首页 » 技术服务 » 产品知识

大豆吸胀前后籽粒外形指标的变化

发布时间: 2017-02-12 点击量:

  大豆是全球最重要的粮油作物之一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的一个研究项目,探讨了大豆吸胀前后籽粒外形指标的变化。这对于揭示不同品种的籽粒吸胀特性、播种墒情选择和品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。

  该研究发表在汉斯出版社《农业科学》2013年10月的期刊上,研究人员李得孝、周和吾等利用41个大豆品种做试材,测定种子吸胀前后籽粒重量、粒体积(按排水量计)、粒长、粒宽和粒厚变化,进行相关分析、逐步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。

  试验结果显示:1)吸胀前后试验材料间籽粒特性差异明显,其中吸胀前后粒体积的变异系数最高,粒长和粒厚变异系数较小,而粒宽变异系数增加明显。

  2)大豆籽粒吸胀前后所有籽粒性状(粒重、粒体积、粒长、粒宽和粒厚)间的简单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着水平。偏相关分析显示,只有粒重与其他籽粒性状的偏相关系数都表现显着正相关,偏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粒长粒厚粒宽;而粒体积与粒长、粒宽和粒厚的偏相关不显着;粒厚与粒宽的偏相关系数基本保持稳定(低负相关)。

  粒长与粒宽和粒厚的偏相关性在籽粒吸胀前后存在差异:吸胀前粒长与粒宽显着而与粒厚不显着,籽粒吸胀后恰好相反。不同材料吸胀前后籽粒性状比及其相关系数也反映了同样的趋势。

  3)大豆吸胀后粒重平均增加2.03倍,粒体积增加2.37倍,粒长增加1.71倍,粒宽和粒厚1.15倍。籽粒长宽厚比值由吸胀前的1.34:1.16:1变为1.98:1.16:1。

  4)吸胀前后的粒重都可以用粒体积进行线性模拟。吸胀前的大豆粒重和粒体积也可用粒宽进行线性模拟,而吸胀后大豆粒重和粒体积可用粒长进行线性模拟,并且籽粒吸胀前的模拟效果要优于吸胀后的。

  5)根据籽粒吸胀前后的粒形变化,将41个大豆材料Cluster聚类为9个小类。综合来看,大豆吸胀前后籽粒外形指标存在明显差异,外形指标中粒长的变化尤其明显,粒宽和粒厚的相对变化很小。

  粒重与粒体积相关性最大,粒重和粒体积的模拟在籽粒吸胀前后所选的籽粒外形指标不同。研究得出的结论将为籽粒性状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。

上一页: 专业生产素鸡布厂家

下一页: 没有了

返回
版权所有:合肥金宝粒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备案号: 皖ICP备19007885号-1 网站设计与SEO服务提供商: 赛普网络